2月20日10时许,馆陶县“黄瓜小镇”翟庄村有机黄瓜栽培基地,办理员崔克荣经过手机远程办理50多座大棚。预警信息提示,棚内温度偏高,她轻点手机,遥控体系逐个打开了大棚卷帘,棚温很快调整到适合规模。
“温度操控得好,苗才长得壮。”崔克荣说,曩昔办理大棚得靠人工巡查,手动通风,费时吃力,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,省心又高效。
翟庄村有“千棚之村”之誉,村里大棚以拱棚和日光大棚为主,占地1200亩,总数超越千座。
2月20日,馆陶县黄瓜小镇翟庄村有机黄瓜栽培基地,办理员崔克荣展现大棚办理手机界面。河北日报记者陈正 摄
走进临街的一座大棚,崔克荣指着一台不起眼的设备介绍:“这是小气候监测仪,能监测棚内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等,数据会实时发送到手机上。”
记者看到,除了小气候监测仪,棚内还藏着不少“黑科技”。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体系,完结了精准洒水和追肥;主动补光灯、卷帘机和放风体系,能根据环境改变主动调理光照和通风。别的,棚内还装备了水质、环境监督测定设备,并装有物理杀虫设备。
“近几年,基地不仅对原有40余座大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,还新建了8座新式智能温室大棚。”基地负责人王鑫介绍,改造后,50多座大棚的产值均匀添加10%至15%,产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。基地与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一起培养的有机黄瓜,当选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蔬菜供给名单,现在热销京津等地。
“改造一座大棚要投入几十万元,其时真是忧愁。”王鑫说,基地智能化改造前,大棚设备陈腐,黄瓜质量也不稳定,一度看不到期望。起色出现在2021年,馆陶县当选全国第一批百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造名单,第二年又当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造名单。
“建造‘一区一园’,便是要处理新式农业运营主体出资难这样的一个问题。”随行的馆陶县农业乡村局副局长王华超说,以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,引导家庭农场、合作社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,全县8500余座传统蔬菜大棚提档晋级,智能化改造率由2022年头的缺乏10%,提高至现在的75%。
在政府300万元补助资金引导下,王鑫的基地累计出资1500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,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,完结精准上肥与节水灌溉相结合。现在,工作人员凭借一部手机操作,就能完结50余座大棚洒水、上肥、调温等日常办理。(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)